7×24小时免费咨询热线

021-59570116

数字化,不应给医药代表加负担

发布时间:2023-09-12

各家公司的“数字化”项目一施工,必定引发医药代表们的怨念,吐槽来势汹汹。

上周,有家大外企就是这样,有个和医生学术互动的项目搞了很多年了,这次听说找了个地区试点,把原来绑定的客户信息全给删除了,然后给代表们下达任务——6 周的时间,重新找××个客户绑定

医生通过药企公众号,把个人微信绑定药企的服务,以便参与后续的学术交流,线上会议等等,很多药企都有类似的数字化项目,这家企业的大咪此前也有所了解,这次让代表做客户重新注册,应该是出于用户的真实性验证考虑,据说重新注册后会通过银行卡关联等方式验证其真实性。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加上新冠对传统推广方式的影响,多家大外企也随潮流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数字化项目也从最初的一两个越增越多,有些企业都在数十个之上。

平心而论,医药代表作为市场推广的排头兵,药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然给这些一线人员带来的额外工作任务和负荷,某种程度上,这是数字化转型必然带来的结果,这需要我们医药代表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会破坏原来的工作模式与流程,带来新的工作内容与要求,这在一定阶段内会产生额外的负荷,需要代表们作出适应,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管理层除了做好代表们的心理引导与培训外,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地方。

老板一张嘴,小兵跑断腿,发号施令很简单,但是,是不是应该去真正去了解下一线人员的难处?这个决策会增加代表们多少工作量,会不会影响到客户关系,有没有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的办法?

在药企内部有一种偏见,只要和客户有关的事情,甩给医药代表去办就行,总以为代表有大把的时间,总以为代表能搞定市场上所有问题,搞不定就是你能力不行。

而一有合规相关问题,就认为是代表私下操作,恨不得赶紧让公司把其扫地出门,千万别连累了公司,影响了自己的饭碗。

在这个问题上,代表们吐槽最多的是一些在和外部客户交往中处于甲方位置的部门,有多家公司的代表反馈,自己公司 IT 部门不熟悉业务需求,找外部供应商定制了××应用,然后就让代表去推,这还不算,一遍遍的改要求,人家先上线再完善,有的甚至连培训都没有,就把指标甩给了代表。

大咪和药企的多个部门都有交流,我知道,对于 IT 部门这么评价,实际也挺冤的,因为有的数字化项目并不是他们实施的,而是医学部、市场部甚至自己销售卓越部门的,全让他们背锅,不应该。

但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虽然都在强调跨部门沟通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每个部门大多还是各行其是,在一些本应是共同协作的项目上,没有做过深入的沟通,对执行人员实际工作内容与负荷判断不足。

在一些新的项目的推进上,如果没有深入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量与复杂程度,很难作出合理的目标、工作分配与人员安排,这不应该是常识吗?

更别说,很多类似项目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即使安排了项目 leader,但其横向沟通力是缺乏的,自己在项目上的专业能力和对目标的清晰度就不够,就很难协调其他成员推进项目,项目上了几年了,还经常推翻原来的重做,在业内比比皆是。

说到数字化项目,有些事情交给代表去完成,的确是最直接、最省事的,但既然是数字化,是可以有许多数字手段去解决一些事情的,非得把代表变成人肉 CPU 去跑结果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数字时代下,各行业都在做连接经济,药企应该跨越组织的边界,重新定义客户的角色了,咱们和医生客户不是围绕产品的对峙关系,应该是伙伴关系,有这共同的用户,一起为之创造价值。

公司的数字平台作为一个触及医生的沟通渠道,以及留住医生群体的内容生态,在吸引和引导医生注册方面,也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别的暂且不说,最起码,要从产品的角度去吸引他们吧。

试想一下,我们最初注册微信的时候,是因为有人去拉着拽着注册吗?

如果产品本来就不济,还在简单的一个注册环节大费周章,给用户增加诸多不便,我想,即便达成了注册目标,这个产品也是没生命力的。

数字化,本应该是提高效率的,不应给医药代表加负担,大家说呢?

联系我们

咨询电话:021-59570116

商务合作:ting@huijuevents.com

战略合作:info@huijuevents.com

  • 关注我们关注我们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