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数字化转型
助力城乡医疗一体化
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
陈敏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
现代医学体系中,医疗影像是医生的眼睛,是疾病筛查和诊治最主要的依据。我国的医疗影像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了从模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的过渡。当下,医疗影像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时期。转型的基本特征为医疗影像数据的互联性、智能化建设。通过医疗影像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推动城乡医疗均衡化进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陈敏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介绍。
目前我国影像科医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大部分影像科医生都集中在城市大型医院,乡镇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及时对医疗影像做出正确诊断,直接导致乡镇基层医院无人问津、城市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解决该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分级诊疗,关键在于医疗影像数据的互联性建设。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影像检查,影像数据通过数据互联,分享给上级医院远程做出诊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另外一方面也有望将分散在各家医院的医疗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患者医疗数据历史档案,使诊断更加精确。”陈敏主任强调。
针对目前我国医疗影像数字化的发展现状,陈敏主任提出两点建议:
建议一:
希望能进一步完善医疗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医疗影像的互联性如果不建立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会带来严重的医疗数据泄露事故,在医疗数据安全规范的重视程度和发展程度上,国外均领先我国。我国在详细技术标准的建设上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实现有法可依。
建议二:
希望政府相关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数据互联建设规划和蓝图,建议可以由点及面、分阶段建设:从局部试点,到区域级医疗影像数据互联,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全民医疗影像库。希望在未来,医疗影像数据可以像纳税记录、征信记录那样被安全有效的管理,从而为学术科研、大型公共安全事件管控、健康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陈敏主任指出:当前,日益增长的影像诊断需求和捉襟见肘的影像诊断医生已经成为医疗影像诊断的主要矛盾之一。培养一名合格的影像诊断医生,过程十分漫长,我国医疗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影像诊断医生数量的年增长率仅约4.1%。例如,北京医院单个CT室平均每天接待150例左右的肺结节筛查患者,薄层CT在检查环节产生200-300张左右的影像,每位医生每天共需要筛查3万张CT影像,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容易造成医生漏诊或误诊,引起医患纠纷。“而医疗数字化转型可以发挥先进科技的优势,利用智能化技术来巧妙解决现阶段影像诊断医生资源缺乏问题。”陈敏主任补充道。
陈敏主任表示,通过上述医疗影像的互联性、智能化建设,用数字化转型的方式来推动城乡医疗一体化进程,可以切实提升我国医疗水平,更好的为患者服务,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